“沙地板鸭”期待规模发展-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今年春节前,赣县的李先生想购买一些沙地板鸭,可让他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商店都难觅沙地板鸭的踪影。原来,沙地板鸭因生产规模萎缩,早在1月份就断货了。
一名老板告诉我们,目前,赣县年产沙地板鸭3万至5万只的仅有5家企业,其他板鸭厂都已停产,预计今年全县板鸭加工不会超过20万只。如此小的生产规模,与昔日年产量达100余万只的“中国板鸭之乡”的名声太不相称。
主动宣传少
品牌意识差
赣县沙地板鸭生产规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达到鼎盛,各板鸭厂基本是满负荷生产,成为当时农民主要的增收点之一,沙地板鸭因其色、香、味、型俱佳的特点,产品多次荣获国家银奖、金奖,2001年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闽粤赣,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但是,在沙地板鸭的鼎盛时期,邻近县市板鸭生产也异*突起,遂川、吉水、大余等县板鸭的年产量高达300万只以上,大有与赣县这个传统板鸭大县一拼高低之势。
日前走访了赣县几家板鸭生产大户,了解到沙地板鸭走下坡路的一些原因。有人认为板鸭产业税收少,对财*贡献小,县领导不愿抓;从生产业主层面分析,有的认为板鸭生产风险大,不敢投入作大规模;从普通农民层面分析,有的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不敢从事板鸭生产。目前,赣县还没有一个万只毛鸭生产基地,全县所有板鸭鸭源有90%以上是从邻县外调,增加了板鸭生产加工成本,限制了该项产业的发展。
在沙地镇,我们留心观察了一下,发现县内板鸭宣传力度小,仅在赣县与章贡区的交界处有“中国板鸭之乡欢迎您”的宣传牌。镇里一位干部告诉我们,很多板鸭企业主对各种展销会、博览会不感兴趣,有的要县里定任务才会参加,没有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另外,全县目前鸭子熟食系列产品全无,以致板鸭生产一直走不出传统的经营模式。更为糟糕的是,有些企业主贪图眼前利益,将包装袋几毛钱卖给外地企业,毁坏了自己多年打造起来的品牌。
资源丰富
市场前景广阔
看到自己的金字品牌走下坡路,赣县的领导很是忧心。他们痛定思痛后,开始访农户,拿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各级*府认识到,板鸭产业虽然税收少,财*增收小,但却是一项带动农民增收的好产业,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完全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赣县有毛鸭养殖资源,有可供开发的水域面积4万多亩,可建立多个万羽乃至十万羽规模的毛鸭养殖基地,加上全县年出笼毛鸭200多万羽,有足够的鸭源保证。赣县沙地板鸭“皮张洁白、肉嫩骨脆、尾油丰满、香气扑鼻”,这一品牌资源,为该县的板鸭发展提供了独有的复兴先机。赣县是传统的板鸭生产加工大县,有一大批生产加工的人才和技术,特别是群众积极性较高,有较好的发展氛围。板鸭是腊味之王,是众人尤其是客家人备受喜爱的食品,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市场空间很大。
看清了发展板鸭的资源优势,赣县领导班子信心大增,推出的头一个方案就是宣传推介,帮企业搭台唱戏。今年县*府已在赣县农经上制作板鸭宣传专页,方便外地客商浏览了解;派出专门人员了解各种食品展销会、博览会,以便组织企业主参加;制作精美的广告,营造出“中国板鸭之乡”的氛围。
强基、复兴、培育龙头企业
赣县目前已确定了板鸭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将该产业发展成超亿元产业,形成赣县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在赣县沙地镇我们了解到,振兴板鸭的重点是以沙地、五云等乡镇板鸭产业带为主,以王母渡、湖江等其他乡镇的加工点为补充,形成一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目前正在建设3至5个大型种鸭孵化场,以确保全县有足够的鸭苗供应。县里成立板鸭产业发展办公室,设立板鸭销售专项补助资金。
培育好龙头企业是板鸭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赣县决定对原龙头企业潭东立信板鸭公司和金源板鸭厂进行大力扶持,帮助购置一批先进的屠宰、脱毛、包装、冷藏设备,以先进的设备促进技术质量的提升;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在育肥、脱毛、腌制等工艺技术上进行革新,开发鸭翅、鸭嘴、鸭爪、鸭肝等熟食系列产品,通过“强身健骨”使这些企业引领赣县板鸭产业的发展。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该县推出“9字温情”举措:宽准入,优服务,少干扰,让更多的企业轻装上阵。
在赣县采访的日子,我们欣喜地看到“沙地板鸭”生产又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期待不久在赣县105国道沿线的乡镇,能再现昔日千家万户齐上阵,街道两旁挂板鸭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