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不再孤独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自己的汗水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孩子却留在了农村,一年里家人团圆的机会很是有限。这些本应该城市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照料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今年,他们将不在孤独日前跟随着吉林大学中文系的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长春市城乡交界处的宋家小学,关注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独自守候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来临了,孩子们又迎来了他们最快乐的季节。可是这样的快乐似乎逐渐成了城里孩子的“专利”,由于父母们都到城里了,所以这些留守儿童的暑假依旧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留守的孤独让这些留守儿童的暑假变得沉重了许多。李冰是宋家小学四年三班的班长,迫于生计母亲带她和弟弟从沈阳来到长春打工。她对说:“暑期很想回老家看看,已经好多年没见老家的亲人了。但是妈妈告诉我,家里凑不出她回家的路费,所以暑假里她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像李冰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我们学校的学生将近70%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暑假里大多只能留守在家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到城里和父母团聚,这也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李冰的教导主任陈玉辉说。翟羽佳是宋家小学五年三班的学生,她说:“爸爸妈妈过完春节就去城里打工了,姥姥说他们在城里打工就是为了多赚些钱以后好供我读大学。”当问她是否经常想念父母,她却摇摇头,对说:“我一点都不想他们,他们也不怎么管我,平时和姥姥生活在一起挺好的,姥姥对我非常好。”吉林省远洋建筑有限公司工地上的一个的农民工告诉,“家(榆树)那边的学校都放了暑假,孩子打电话来说已经好久没见过我了,特别想来城里看我。但是工地活很忙,我也没时间照顾他,而且就这么大地方,也没地方安让他住”。问题频出在采访中发现,在暑假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管束,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的看护者或忙于农活,或者年龄太大没有能力看管,所以常常忽视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一些懂事的孩子会在农忙的时候帮助做些家务,闲暇的时候会呆着家里看一些电视剧。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监管,整天结伴闲逛、捕蝉捉鸟;有的还偷偷摸摸去江河、池塘里洗澡,有一些零花钱的则会泡在镇上的游戏厅和黑吧。心理专家指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淡漠,所以像翟羽佳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情感上通常会和照顾她的姥姥更加亲密一些,而对父母的情感则渐渐疏远,甚至可有可无。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对亲情产生冷漠和质疑,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性格、行为等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暑假我要回老家帮忙干农活,我会挖罗布、刨土豆……”今年才13岁的裴宇航在向介绍暑期规划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瘦弱的男孩很喜欢帮助家里干农活,在他眼里这样的劳动是很“好玩”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却因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常遭到一些同学的欺负。“平日里我也不太爱说话,他们看我好欺负就欺负我。”
裴宇航对说。专家指出,由于缺乏家庭关爱,许多内向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终日沉默不语,有的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由于这些孩子个性上很“特别”,所以经常会受到同学们的孤立,甚至一部分孩子还会经常欺负他们。共同关注据宋家小学教导主任陈玉辉介绍,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很懂事,生活上也很独立。但是,暑假来临的时候,有些孩子特别害怕,因为没有了同学的陪伴,这样的暑期他们挺孤单的。陈玉辉说,为了丰富这些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学校曾经组织过夏令营等暑期活动,但是近年来由于经费不足这些活动都搞不起来了,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家里陪伴着爷爷奶奶过完这个暑假。他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大学生则是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急先锋”。今年暑假,吉林大学的文学院的志愿者们分别来到来到长春宋家小学、解放大路小学,与当地的留守儿童谈心、做游戏,并向他们捐赠了图书和学习用品,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看到,在活动中,有的志愿者们与留守儿童一起进行了增强团队精神和自信心的互动游戏;有的志愿者们结合自身的专业,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讲授了一些文学常识,并给他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典故,孩子们都听得兴致勃勃;还有的对自卑、孤僻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此外,他们还开展了与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留守儿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吉林、湖南、安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许多高校学子放弃了暑假休息的机会,他们或自发或有组织的走到留守儿童当中,用自己的行动去丰富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师安俊达说;“我们有责任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义务让这些孩子的暑期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