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用好改革方法论,实现三个转向
田国强
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新的改革大门已经开启。
这无疑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论述: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把非国有经济提高到与国有经济同等地位;界定好*府与市场的边界等。此次改革的愿景目标、战略使命和战术安排,比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等几个关键时点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为丰富。
不难发现,中央改革的决心是巨大而坚定的。然而,平心而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仍有一系列沉疴和矛盾亟待解决。有学者这样总结我国面临的五大问题和矛盾:经济干预过多、贪污腐败盛行、民营企业挤出;增长动力衰减、经济结构扭曲、发展方式瓶颈;公共服务缺位、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正义不足;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关系瓦解;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约束趋紧。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经济体制、*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60项具体改革任务。综观这些改革任务,脱离不了三个转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即: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从单一的经济改革转向全方位联动改革;从发展型全能*府转向服务型有限*府。
改革创新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勇于牺牲和冒风险。而如何走出改革的困境必须用好改革的方法论。
首先,中央*府要发挥权威、核心作用,在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让上下形成共识,有理念、有步骤地推动全面改革。新一轮改革方案,已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无疑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解决好改革的*策目标落地、具体实施等问题,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绩考核激励机制的跟进。否则,往往沦为文件和口头上的说辞,于改革无益。
再者,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文化是具有价值牵引、人文塑造的基础性的软实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关系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对五位一体的系统改革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中国社会的重建亟待共同价值观的牵引,而共同价值观的塑造要关注人本身,使之形成最大的共识。
最后,*府职能转变以及*府与市场边界的廓清对于改革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世界上除了朝鲜和古巴基本上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只有*府这只有形的手松开,才能够合理界定*府与市场治理的边界,也才能够厘清公私领域的边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言,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里的善者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之衡量,当下的中国*府尚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与民争利的最下者情况。
改革,需要气势磅礴的勇气,更需要细致清醒的智慧。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
(本报邓全伦采访整理)(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