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能拔苗助长,但是别忘了浇水施肥。孩子的教育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但是教育什么,如何教育?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难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生态慢课堂将从孩子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分别展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的时间管理。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认真对待时间。尊重时间的人,是自律的人,是高效能的人,是能成事的人;蔑视时间的人,是爱抱怨的人,是负能量的人,最后“万事成蹉跎“。
《经典咏流传》官方海报
因为工作的关系,给很多成年人做过时间管理的培训,为什么许多人上了那么多课,依然还是“拖延症”患者?管理时间,不是简单地学几个原则,学几个工具,就可以做好。时间管理是一种生活态度,来自从小的教养和耳濡目染。
几岁开始学时间管理?
答案是0岁
人们印象中未满月的孩子,不是哭,就是睡。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积极地帮助个体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在一轮又一轮的啼哭、喂养和睡眠中,他们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视觉每天都在飞速发展着,努力让自己生存下去。白天,让宝宝在自然光,家人正常说话行动的环境中睡眠;夜晚,让宝宝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睡眠。让宝宝分清白天和黑夜,是对孩子最早的时间教育。
两年时间学会认表,你不着急吗?
我家大宝,小名壮壮,今年6岁。跟很多孩子一样,是重度动画片爱好者。壮壮从一岁多开始,每天都会看二十分钟的电视或者电脑,有早教的光盘,也有简单的动画片。这么小就给他学知识吗?Nonono,重要的是能让大人喘口气儿。他看动画片的时候,我就可以“放飞自我”了。
但是到了三岁多的时候,我发现壮壮开始频繁地眨眼睛,去查了视力没问题,但是医生建议不要给孩子看电视。什么?每天就二十分钟放松时间还被剥夺了,心里流泪三分钟。若为孩子健康顾,妈妈自由亦可抛,接下来的几个月,完全不让看动画片,并且需要想各种办法释放他那满格的电量。
绘本《大卫不可以》
很快问题又来了,壮壮总是会在家之外的场合有看动画片的机会,“海底小纵队”,“超级飞侠”,“冰雪奇缘”……这可是小朋友们的社交利器。想到总有一天,他会面对没有妈妈监督的环境,一味的限制,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经过和他非常认真的讨论,我们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每周二和周五,是动画日,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每次都会商量下一次看什么,除了上述“社交利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优秀的纪录片……说起来容易,贯彻其实很难,期间各种斗智斗勇,恩威并举,软硬兼施(此处省略一万字),这一坚持,就是两年。
说了这么多,跟时间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是意外的收获。当我们实行“动画日”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四岁左右,他搞清楚了“星期”的概念。周一晚上,他会开心地说,“明天能看动画片!”周五放学回来书包一扔,“妈妈,快看动画片!”直到现在,他每天都知道是星期几,知道自己哪天有什么课外班,哪天要去上学,即使在春节调休期间,大人都过糊涂了,他依然很明白,因为他早已计划下一次动画日看什么。
由于看动画片使用了“限时法”,每次开始前我们都会看表。例如,我会告诉他,“你看,长针现在指到2,等长针指到8我们就关电视哦。”半小时后,就算再不舍,他也愿意遵守约定。有时我不在旁边,看到时间到了,他自己起来去关电视,心里还是挺感动的。另外,30分钟,也并不是死规定,应该保持观看内容的完整性。如果看的是分集动画,例如,“海底小纵队”,每集10分钟,那就看两集;“神奇的校车”,每集20分钟,那就看一集;动画电影一般90分钟左右,分两次看完。慢慢他就明白,20分钟的动画片长度,相当于2个10分钟的动画片长度。
6岁左右,也就是最近,壮壮突然学会了认表,我之前没有教过他。“现在8点45,我说的对吗?”“非常正确!”得到反馈非常开心,过一会儿又来。虽然有时候还会认出“9点65”这样的时间,不过已经越来越熟练,甚至自己琢磨出“五”的乘法口诀,原来乘法可以这样学。
7岁以内儿童时间概念认知规律
认知心理学有很多关于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研究。研究表明,儿童在7岁之前才能彻底明白时间的概念。跟日常经验相关的时间概念,发展较早,循环周期越长的时间概念发展越晚。
图片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
知道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知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孩子眼中的时间跟大人可不一样,需要借助非常具体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小班的孩子(3-4岁),借助一日三餐,已经开始区分早上,中午和晚上。如果小班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问,“现在是中午吗?”“现在是晚上吗?”家长应该不厌其烦地回答他,因为他正在建立早,午,晚的概念。
中班的孩子(4-5岁),认识到了早,午,晚的循环,逐渐能够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所以,当一个中班的孩子说,“我昨天去三亚了。”你不要惊讶他昨天去三亚,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那可能只是描述一件过去发生的事而已。家长可以多描述昨天发生的事,和明天要做的事,来帮助孩子建立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
大班的孩子(5-6岁),开始认识星期,认识整点和半点。不用急于教孩子认表,实验数据显示,“5岁组几乎无人能够能够认识5分钟和1分钟,6岁组则仅占13%和3.8%“(数据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长平时应该多用具体时间来安排生活,例如,用“现在九点,该睡觉了。”来替代“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
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几个关键点
01
设定标志性事件
时间对于7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同时,时间教育又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因为每一分钟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长可以设定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例如每天睡前的故事时间,每周固定的“某某日”,每年的生日,重要节日,通过行为,活动,或者特别的仪式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意义。
02
说到做到
划重点!一定要说到做到。
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
小区的滑梯旁
家长:“回家吧!”
孩子:“不,我还要玩!”
家长:“那再玩三分钟就回家啊!”
孩子:“好吧!”
于是家长开始跟旁边的家长聊天,十分钟过去了。
家长:“回家吧,三分钟到了。”
孩子:“不,我还要玩!”
家长:“那最后一分钟啊”……
如果家长不能说到做到,再多的方法都不能帮助孩子遵守和理解时间。孩子觉得,三分钟,十分钟,还是一分钟都是没有意义的。
有家长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家长:“三分钟哦,我给你上闹钟了。”
孩子:“五分钟!”
家长:“五分钟也没问题,说到做到啊!”
孩子:“好的”
闹钟一响,孩子乖乖跟着走了。
03
提前告知
试想一下你正在工作,领导布置了“紧急任务”,你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去完成。完成后你发现,这件事情其实也没那么紧急,但是你之前的工作今天还得做完,于是你不得不留下来一边加班,一边在心里抱怨。
其实对待孩子也是一样,提前告知代表着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帮助孩子学会做计划的最好方法。
如果有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正玩得高兴,家长突然想起来,好几天没练琴了。
家长:“现在正好有时间,练一会儿吧。”
孩子:“我还没玩完呢!”
家长:“不就是玩吗,练完了再玩。”
孩子:“不嘛!”
……
如果孩子放下手头玩具,立刻过来练琴,那简直就是天使了。可惜你我皆凡人,天使不常有。部分孩子会很不情愿地放下玩具,大部分孩子不会同意,家长拗不过,只好作罢。还会加一句,“这孩子就是不爱练琴!”
如果换一种方法,头天晚上睡前跟孩子商量。
家长:“咱们明天都有什么事情要安排?好几天没练琴了,明天必须得练了。”
孩子:“可是我还想玩呢!”
家长:“除了练琴,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玩耍,你来安排吧!”
孩子:“那吃完早饭就练琴!”
家长:“可以,就这么定!”
第二天你只需要吃完早饭提醒他一下,他自然会去练琴。第一,因为你提前告知了,他有心理准备;第二,因为“吃完早饭”这个时间点是他自己选的,多半不会反悔。
04
以身作则
时间管理的习惯,是很难一夜之间养成的,家长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育。
自己遵守时间,孩子才不爱迟到;
自己说到做到,孩子才不会拖拉;
自己有条不紊,孩子才会临危不乱。
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时间,从今天开始,和孩子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吧!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