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的眼睛亮起来
------从年全国卷作文看如何拟定议论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一篇文章来说非常关键,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好的题目美丽夺目,顾盼生辉,差的题目无精打采,黯淡无光。阅卷老师批阅一篇作文,首先看到的是你的题目,就像相亲一样,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阅卷老师要从你的题目里看到什么呢?第一,是你的“神”(也即文章的“意”),你的题目能否体现你的观点主张,如果你的题目与材料风马牛不相及,看不出和话题的任何关系,那你的这篇文章就有点危险了,至少还没读正文,就先打了一些折扣。所以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应该要或直接或暗示你的观点。第二,要从你的题目里看到你的“形”,这个“形”要美一些,不一定是“丹凤”或“杏眼”般好看,至少让人舒服,而不讨厌,所以要注意你的措辞,要贴切、恰当。下面结合年全国I卷优秀例文,来看看议论文题目拟定的几种方法。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一、观点式
鲍叔举贤显高义
湖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次读书会上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鲍叔举贤显高义,家国大爱再延续”。
遥想当年孔子学琴,一曲《文王操》便使闻者“得见其为人”。这与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其行迹,自然可以在字里行间“得见其为人”。披阅战乱纷争的春秋争霸史,我们总是先看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看到雄才大略、经天纬地的管仲。他们是春秋初期最闪亮的星,但谦卑自守、举贤荐能的鲍叔其实不遑多让,因为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也是得益于鲍叔胸怀天下的大格局,连太史公都不吝啬对鲍叔的赞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读鲍叔旧事,可见鲍叔举贤之雅量,为国之大义。
既然是读书会,我们不妨再读读管鲍相交的故事。管仲曾言,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之后“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多次出仕却屡遭驱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鲍叔此种雅量,试问华夏数前年,有多少人有之?为何鲍叔有此智慧与胸襟?究其根源,善于识人,是他慧眼如炬;待人宽厚,则是他品德高尚。如此高义,成就了鲍叔的美名。
古人能被称为君子的,多是品行端正、德行厚重的人,他们胸中的乾坤都奔涌着“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大义:每位君子都渴求为天下苍生尽自己的力量,“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无论是自身从*还是选贤举能,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鲍叔正是有此种崇高的家国大义的人,他明白自己没有管仲那般平定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举荐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国在近代艰难的行进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博古、李德指挥我*作战却节节败退,红*主力几乎丧尽,若非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刘少奇、周恩来为国之大义力荐毛泽东,转战陕北胜利会师,怎会有如今辉煌之中国?后世的我们为此种家国大义而震撼,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应以此警示自身,昂首投入为民众、为家国谋幸福、图福利的时代大潮。
每个从书里读出自己未来的人都是可敬的,愿我们都能读出鲍叔举贤的高义,延续你我的家国大义,读出一个对未来无比坚定的自己。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这种方式,题目即观点,旗帜鲜明,切中肯綮,让人一目了然,可谓写者“清”,阅者“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题目命名的方式。
二、化用(引用)式
大有大无的鲍叔
河南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齐桓公志存高远,一匡天下成霸业;管仲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成美名。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大有大无的鲍叔”。
每当读起鲍叔让贤、管鲍分金的故事,回望鲍叔的背影,我的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敬意。他的识人之明、忠义之举、淡泊之至,早已化作滋润万物的阳光雨露,化作千峦万壑的松涛合奏,穿越古今,横跨天地,光照千秋。
慧眼识才,屈己让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识材荐能的鲍叔,否则他这匹千里马可能就“骈死于槽枥之间”了。知人如缪贤,“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善荐如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识人如诸葛孔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成就管仲人生伟业的不只是管仲自身的才华,更有朋友鲍叔的深厚相知与无私举荐。因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百川归海,有容乃大。
烽烟四起,刀光剑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胜者对战败者没有斩尽杀绝,已是仁义至极、鲍叔居功而不自傲,力荐“欲成霸业,非管仲不可”,甘居管仲之下。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何等高远的境界啊!反观历史上的明争暗斗,周瑜嫉诸葛之才——他在宽宏大度的鲍叔面前,怎能不自惭形秽呢?
千仞峰起,无欲刚刚。
鲍叔不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名位,不恋“钟鸣鼎食,青雀*龙”的荣华富贵,而是以国家为重,以国事为先,将个人名利置于国家命运之后,奉献于国,求成于心。拥有如此格局,看成将相之楷模。无欲无求的背后,是一颗爱国忠*的赤诚之心。
同学们,鲍叔的“有”与“无”,如茫茫海上的灯塔,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读鲍叔知才荐能之故事,我们追慕君子贤臣的高风亮节,感其大义之情怀,更应追寻他们的脚步,学其大德之言行。独具慧眼、珍视人才的伯乐,气度恢弘、容量不凡的人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栋梁,正是时代所需、国家所盼。
朋友们,今日,我们在读书会上畅谈古今,体悟鲍叔大有大无的旷世风骨;明天,就让我们将内心的深刻感触汇聚成青年意气、逐梦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成长为胸怀宽广。才识非凡的优秀人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看到这个题目,让人不禁会心一笑,因为大家一看到这个题目,马上就能想到作家梁衡怀念周总理的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同时看到这个题目,便也马上领略这篇文章的大致思路。
三、对偶(修辞)式
以天下为己任,书华夏之华章
广东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争权夺势。然而,就在这泥潭中孕育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管鲍之交。而鲍叔其人,真君子也,君子有何品质?
君子,慧眼识珠,勇于进谏。司马迁曾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在与管仲处于敌对阵营的情况下,仍能在对手身上找到闪光点,肯定管仲的才能。如果说管仲是一匹千里马,那么鲍叔就是他的伯乐,正如韩愈所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此所谓“慧眼识珠”也;管仲曾带兵阻击桓公,并射中桓公的衣带钩,二人存在裂隙,但在这种情况下,鲍叔仍能站出来向桓公推荐管仲,此所谓“勇于进谏”也。
君子,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国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鲍叔面对如此显赫的权位却不动心,主动退位让贤,甘居管仲之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心胸宽广。而鲍叔这一举动的背后,正隐藏着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爱国情怀,他甘居人后换来的,于个人是灵*的傲然挺立、名声的千古流芳,于百姓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于国家是强大稳定的发展。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纷飞,21世纪的中国社会安定,大多数人生活幸福,但仍有一部分人处在贫困阴影的笼罩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