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待你我用眼用心细赏
跟着作家学写作之写景篇: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作家写景,四时风光、朝晖夕阴、日月风云、山川河海,总有着说不尽的美感;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走走停停,走出国门观赏异域风光,我们读其作品,仿佛也跟谁他们“看景听景”,旅行了一趟;不论是水光山色这样难以捉摸的景色,不起眼的小村落,还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作家笔下的景色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想写好我们“目见耳闻”的景物,写出特点、画面感、写出动与静的变化,首先就要有一双慧眼,仔细“看”,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才能下笔时思如泉涌。快看看名家眼中的景物吧。
01
四时的情趣
清少纳言周作人译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飞去,随后变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的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的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了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春曙为最
清少纳言林文月译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微露光明,泛紫的微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昏。夕阳斜照,近映山际,乌鸦反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动。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之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也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穿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火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四季之美
清少纳言卞立强译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我的批注:
这篇散文出自清少纳言的笔下,她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
她名字中的“清”是姓,“少纳言”是官职。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们的北宋初期。
通常,写作文时,我们会写春天万紫千红,夏天荷花盛开,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飘飘,在没有细致观察和真切感受的前提下,写这些很容易千篇一律。
作者目光投向的景物,并不是四季最具代表性的,大家都写俗套的,而是那些细小的、微妙的、富有生命力的,让人心生希望的。她观察的角度独特、细致,所选的事物是她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
如果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诗和远方就近在咫尺。
《世说新语》中记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这段话是说:简文帝进华林园游玩,回头对随从说:“令人心领神会的地方不一定在很远,林木蔽空,山水掩映,就自然会产生人在濠水、濮水上那样悠然自得的感觉,觉得飞禽、走兽、游鱼自然会来亲近人。”
心中有爱,眼睛自然跟随心灵寻美。写的时候,笔随心动,就不至于眉头紧锁,搜肠刮肚。
春天黎明时东方的天空、彩云;夏天夜晚里的萤火虫;秋天*昏时归鸦、大雁和风声、虫鸣……这些风景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倘若我们没有抬头就很可能忽略这些恒常存在的景色。
对于轻漾的水波,流动的微云,我们可曾细心观察,只有入心的景色,才能写出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清少纳言笔下的这些文字,动态中弥漫着恬淡、惬意,让人遥想到这是多有生活情味的人。
试想,没有热爱自然和万物的心,她怎么会花功夫留心观察细微之物?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寄予自然的情感,对四季美景的爱。
她笔下的四时风景是明净、清新的,没有燥热、苦寒,作者心境闲逸,似“采菊东篱下”,才能悠然见眼里的“南山”,自在、惬意。在《枕草子》这本随笔集中,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思、性情、襟怀。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仿照名家,描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写真景物、真情感。
三种不同译者的版本,你最喜欢谁的呢?
02夏天(节选)
汪曾祺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的批注: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过得从容自在,爱好广泛的生活家。
写作文时,老师经常讲要“五感”结合,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看、听、感知一花一草,技巧都知道,还是写不出。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夏天是有气味的、有颜色的、具体可感的,栀子花香得“掸不开”,凤仙花重瓣如“小牡丹。”他笔下所写的都是极为常见的乡下事物,路边田野疯长的野草都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大家笔下的语言并没有矫揉造作之态,看似随意,实则源自于作者细腻的观察能力,因此一一道来,毫不费力。
03
图画
作者:冰心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我的批注:
看着这篇文章,感觉就像走入一幅连绵的画卷。草地,树影,石桥,燕子,晚霞,单独列出一个词语,语感敏锐的人心中就会生发联想,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冰心用她清丽又不失奇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两幅活的画。仿佛她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带领读者在“山门”“半山”看风景。
又像她是一位演员,走在荧屏中,我们的眼睛跟随者她的步伐移动。
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准确地给画面绘制了多变的色彩,“残照里”的狮子、“剥落的”红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用词的贴切。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把丰富的景物写得清楚有条理,只有观察好景物的形态、颜色、声响、变化、神韵等特点,才能像作者这样写出如临其境的画面感。
04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的批注:
苏轼出品,必属精品。
作者年春天,苏轼与友人同游西湖,写下了这首诗。
山水是诗人词人吟咏的热门主题,苏东坡在这里没有“工笔细描”山如何奇秀,水如何灵动。
他尤其把注意力放在了“水光”“山色”上,光与色是变幻不定,难以捉摸的,比实景更难写。然而,苏轼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绝妙的语言能力向我们展示了西湖晴天、雨天不同的风姿。
写自己观察过的、有心得感受的、熟悉的、喜欢的事物,文字才会这般浑然天成,如瀑布般倾泻垂落,一气呵成。
“潋滟”“空蒙”极其形象地表现了西子湖水光流动、细雨迷蒙的景象,隔着近千年的时空距离,这首诗仍然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诗中的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忍不住神驰江南,恍若走进了杏花春雨的杭州。
诗言简义丰,短短28字,情、景、理交融,他那富有想象力空间的比喻,把西湖比作西施,更让人对西湖的美充满遐想。“丰富、贴切、新鲜”,苏轼善于想象,比喻能合于法度又出新意,足见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05
雨的四季(节选)作者: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它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决,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冼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我的批注:
作者是高明的摄像家,他不直接写四季的雨,而是切换镜头写雨中的四季,四季不同的景物在雨中的情态。
叶子光说绿,就有多种层次、变化生长的绿,这一点,被作者的慧眼尽收其中。连花苞里滚落的水珠,都在他视线范围内,直言这水珠晶莹剔透、娇美得超过少女的眼泪。
深锁房门、紧闭心扉、不肯用眼睛发现自然之美的人,怎能写出这样富有动感的文字?
他观察春雨,春雨洗淋万物,观察夏雨,则说是浇灌大地,用词的准确离不开他观察的细致。
什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多种感官结合、按顺序、抓特点、细致描绘、合理想象,技巧用到最高级就是看不到技巧的痕迹。
“一花一世界”,花叶草虫、树果,在春雨的滋润下、在夏雨的冲刷下,神态、颜色、气味等的变化被刘湛秋先生写得那样妥贴,这样的“大家小文”无疑是我们学习写作的优质范例。
王尚文先生曾指出:“清通、准确、适切、得体”是对书面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孩子们学写作,教师教写作,也应当遴选对学生而言更适合、更纯正的文章,这些名家好文,赶快读起来吧,读完有思考,思后有练笔,读写之路,一定能更加顺利!
朱静慧坚持记录,您的认可我很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