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来小镇工作时,听说小镇有一种极为珍稀的蘑菇,能够见过的人也不多,甚至许多“有头有脸”的人也未曾见过。因为极稀少,所以也非常昂贵,当时市价为每斤二百四十元以上。而我的月工资只有九十多元,相比之下才觉得其珍贵至极呀。非常想看看这是一种怎样的产物,但问过同事多人,都不知其详。倒是听说校长曾托人弄到几个,但又不知是否真实,也不敢去问。越是这样,越是被好奇心促使着,想知道这种神奇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终于在一位快退休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一知半解的信息,他说那是一种叫“天合板”的蘑菇,生长在山上的蘑菇圈里,只有夏季里才有生长,一到立秋就不出了,特别好吃,过去只有王爷们才能吃到。据说还是一种贡品,平民百姓是见不到的,别说吃过了。再后来问过很多人,说法各一:有说北山后就有蘑菇圈;也有人说青龙山的北坡有;还有人说是老道山的北坡有。云里雾里的,谁也说不清楚。
第二年蘑菇季节,我开始到各个山头上去找蘑菇圈,是蘑菇圈就一定能看得见。于是北山、青龙山、老道山、还有那些无名的小山都去过,就是没找到。也问了很多到山中采蘑菇的人,他们也找不到。但总算得到一个准确的信息,小镇东二公里有个村子,村里有个王老头,人们叫他王蘑菇,也叫王半仙,只有他知道蘑菇圈在哪里,每年也只有他家有卖天花板。说句心里话,我是想找蘑菇圈,而不是想买蘑菇,怎么能够去问他呢,他更不会告诉我的。就是这样一个蘑菇季节过去了,我也没有见到这种蘑菇的圈,就别提见到蘑菇了。
不是因为它的昂贵,想发财迫使我去找它,而是因为采蘑菇实在是一种有瘾的活动。小镇周围的山上,除了这种蘑菇特别珍贵外,还有许多种好蘑菇,比如雷蘑、红蘑、鸡腿蘑、大马勃等数十种之多。当然采蘑菇也是一种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采到的,首先要知道每种蘑菇的习性、生长时间、地理条件、温湿度条件、植被环境等,然后掌握采收规律。说起这些来,还真要提到王蘑菇、王老头。为了采到天花板蘑,我们两人成了忘年交。对了,这里要交代一下的是,这种蘑菇应该叫天花板,他在蘑菇界的地位,以及他的特征都该叫天花板。“天合板”是什么含义也无从说清,只是人们口传时有这样的称呼“天合板”。据我分析应该统一其名,称之为“天花板”为恰。说到忘年交,还真有点儿故事,那年秋后他来学校找校长,说是还有几两天花板干蘑,看一看有人用不。我看见了他,中等偏矮个头、五短身材,车轴汉体型,浓而长的眉毛、深眼窝大眼睛、国字脸,一脸太阳色。除额头和眼袋外,看不出是七十多岁的人。在学校大门口简单聊了几句算是认识了。在他离开时,望着他的背影和*人走路的姿势,简直是一位强壮的青年人,怎么也看不出七十多岁的样子。
说起交情,是下一个蘑菇季的事了。暑假里有时间常去山里寻找,但遇到采蘑菇的人很多,就是遇不到他。有些事就是巧,一天中午,大热天儿的我想到山上去转转。出小镇东北有一条农耕走的车道,尽头过干沟,然后就是王老头家的后山。原本想的是是王老头经常上山会走出一条路的,找到这条路,就能找到蘑菇圈。来到才知道,想法是对的但结果是愚蠢的。满山都是羊行的道,像鱼鳞,都是网纹状的,哪条是王蘑菇常走之路呢。就在这时,我见村中出来一个人,一眼就看出是王老头。于是赶紧在一个小沟头的松树棵子中隐蔽起来,小心探头盯着他,他直接向我的方向走来。原来他也是走这条山岗,就从我上面的山脊上走过,一边走一边不断地回头,看是否有人跟上来。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侦察兵悄悄地隐蔽前行。一直跟踪快到山顶时,他向山后转去。为了能跟住他,我从顶峰的前面绕到山峰的西侧,然后试探着向后坡转过去。山的北坡也有一条脊向下,然后与再往北的山峰相连,这个凸起上有断断续续的峰状石砬子,就在我前方脚下的石砬子西侧。发现两个相间不是很远的大白点儿,有排球大小吧,特别耀眼。下到近前,原来是两个大白蘑,个头特别大,它的伞盖直径比我一拃还要多出一拳,算来快三十公分了,菌柄也有六七厘米粗,十四五厘米高,很像保龄球的形状,流线型特别美。我第一次见过这么美的蘑菇。菌盖上面平平如板状,皓白中透着少许湿润的油性。一手握着一柄,真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看看左手的,再看看右手中的,怎么看怎么美。突然我一抬头,吓我一跳。王老头正站在我面前的是石砬子上面看着我,此时我也明白了,这一定是传说中的天花板了。
“发财了。”王老头儿居高临下跟我打招呼。
“这是什么蘑菇?”我举起来问他。
“你不认识?这是天花板呀。”他盯着我手中的蘑菇又接着说:“这俩能值二百多块钱呀。”
“能吗?”我说着,也登上了石砬子到他近前,递给他看。他也欣赏起来,口中如同自言自语,又像跟我说:“我都快十年没见过这么大个的了。”“它不是长在蘑菇圈里吗?”我觉得有点儿奇怪。“这就是蘑菇圈。”他指给我看。原来是一条深绿的色带,并不是我心中的那种圆圆的圈状绿带。原来是一条几乎是直线的绿带。此时我彻悟过来,说是蘑菇圈,其实并不是圆圈,难怪我找不到他。老人笑着说是:“是圆圈,你往那边看,再往这边看,这些连起来就是一个圆圈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原来是时隐时现的几大段。从我刚采到的这里向西向下四五十米的样子是一条山体滑坡留下的沟,这一段消失在沟边。山的下坡从沟边起又向北向上直指北山前坡的石喇子处消失,从北山的前坡偏东再出现向下到沟边消失,过了沟山脚下一个更小的山丘东边出现一段,这五段连起来真是一个特大的圆儿。蘑菇圈我终于见到你的全貌了,记不清曾从这里找过多少次,每次都认为蘑菇圈应该是直径几米或几十米的圆圈,哪知道是这二百多米的大圆圈。也许,当你把眼光放在一个几米大的目标上,那你就不会看见一个超百米的大目标,正如拾芝麻的人看不见西瓜是一个道理。从这大圆圈中穿过几多次从没停下脚步,放眼望望,只顾低头寻找心中的目标了。现在一看,其实蘑菇圈没有多么神秘,是人们在山里穿行时无人注意到而已。所以难于发现这种断断续续的大圆圈。
老人家又指了指西边:“你看那个山坡,从上到下有一条绿线了吗?”我看时前面不足三百米的一个山坡上果然有一条绿带。他接着说:“那也是一个圈,不知多少年了。从西南坡一点点转过来的,传说以前王爷时代的。”如果这一段直线是圆上的一段弧,那这个圆直径有千米以上吧?望着这圈,我在想。
老人家的确是个健谈的人。我们坐在一块较平的大石头上,他讲起一个久远的天花板的故事。清朝早年,小镇这里是一位王爷的封地。王爷府就在后来卜进士府地西百步左右的地方,后来王爷北迁了。那时这里的天花板是没人敢来动的,听说山后村里一户有点钱的富人家偷采了几个,后来被迫迁离了王爷的封地。那个时代这里的穷人是没人知道有这种山珍的存在,只有富人才有人知道。没人看护,这户富人家知道山珍的贵重,所以偷采了几个。本来也没有人知道,可年关的时候,王爷派人出来收账,带头人就在他家里闻到了这种蘑菇的气味儿,回去就把这事报给了王爷。事情正赶上王爷要派人进京送礼,其中就有天花板,还缺少点儿,于是王爷派人去他家买。富人家怕其中有诈,所以咬定没有,也没去采过天花板。于是事情闹的有点儿大,王爷要抄了他的家,最后从柜子里拿了出来。用油纸包的里三层外三层,但蘑菇的香味儿还是暴露了这一切。我说:“故事有点儿夸张吧。”“不信你闻一闻。”他一脸的不屑。好像我说他吹牛似的。我闻了闻手中的大白蘑菇。果不其然,香味儿浓烈。气味儿差点儿把我呛岔了气儿,直入心腹而冲上头去,初次闻见真有点儿不适应。“怎么样?这蘑菇越大,气味儿越浓,你用手抓一下你的手一天都不会断了这种浓香味儿。”他的表情非常肯定。
他的眼睛总是盯在我的两个大白蘑菇上,似乎有一根无影无形的绳将二者紧紧系在一起。他的嘴角时不时有亮亮的口水洇湿而下,不经意地用手擦拭或吸回,很明显是对十多年没见过的大白蘑菇的垂涎三尺。本来我也爱不释手,可是也假装大方一下:“给你一个吧。”我把稍小一点儿的一个递给了他。“你好不容易捡到的,我不能要。”“给你一个,见面分一半儿嘛。”“别,别。”“给,给,拿着。”他最终还是接过去了。说句实话,我心里真有点儿不舍得。但面子嘛,总得过得去不是。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换来的是无价的情分。从那一刻起,我们成了忘年交。他的很多蘑菇经都传给了我,而且利用暑假期间他带我去过青龙山的那三个大圈,还带我去老道山后坡的两个圈。别看七十多岁的人了,登山如履平地。每次我都是挥汗如雨,上气不接下气。看人家气不长出面不改色,真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度,难怪人称王半仙呢。
当然,王半仙不是因为这些而得的。听说之前他学过阴阳,守过“神池”,生产队那会给人家看过阴阳被批斗过、过关牛棚、吊打、游过街示过众。后来金盆洗手了,王半仙是这么来的。当年他到老道山顶“守池”每年除夕晚上在山顶最高峰上打坐,初一天亮后下山。现在登山过岭的腿脚都是那时练就的。我问他“守池”见过山神吗?他说都是意会,谁都能守,就是练胆儿。其实这些与天花板蘑菇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对我却有关系。不怕人笑话,之前我天一黑就不敢出屋。明知没有什么所谓的*神,但哪里黑,总是想往哪里看,一旦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吓得*飞魄散。自从他多次说这一切都是人的意念,后来晚上出来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那年夏天的一次雨后我为了能够更早上山捡蘑菇。半夜一点多就上山,还没出小镇就开始害怕了。从西路上山出小镇就是卜进士的大坟,那里有大小坟头几十个,小路就从坟地东边过,同时山坡上还有很多的乱坟。从东道上山,那里有一个我认识的人的坟,还有许多荒坟,在北山沟门儿那里曾经吊死过人,半夜三更从哪里走都够吓人的。既然王老头儿说了什么都没有,我全当练练胆子好了。手里提一把柴刀,仗着胆儿从东边的大路上山。半夜时分,一切都静得很,天虽然很黑,也并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道路还是能看清的。走过前两个荒坟时虽然恐惧的很,但心中默念着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意念。忍不住还是看了几眼,那里黑漆漆的坟包还是隐约可见的。再往前走是一个岔路口,都是种地的车道一样宽窄。但是从一片地的西头上山,路边有更多的乱坟。东边直进山洼里,不过前面是那个我认识的修鞋老头儿的坟,再往前是有人上吊的那个沟门儿。心中特别矛盾,就是回去后面还有那两个荒坟,真是咬牙走了上东边的路。山区的路特别难走,种地的人们把地里的石头都捡出来,堆在路上。夜里看不清,所以只能慢走,那也会踩到活动的石块儿上,跌跌撞撞的。就在鞋匠坟旁,踩翻了一块石头,发出了声响。与此同时,从那坟上扑棱棱一声,一个黑影腾空而起。我的头发刷的一下立起来,几乎要弹射而出,头皮也一下硬起来,冷汗瞬间湿透全身。我知道那是一只鸟,可我还是吓个半死。如果不是天花板的魅力,谁愿半夜到坟地里来练胆?好在我没有被吓坏,到山顶时几乎虚脱了。全身的衣服不知是汗水还是露水早已湿透了。休息一会儿,东方也发白了,蘑菇圈也能找到了。我这次虽然起的大早,但只收获一个还没有鸡蛋大的蘑菇丁,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暑假里我记得起了三四次这样的大早,虽然每次都发誓再也不起早了,可总经不住天花板的诱惑。现在想起是那一夏天我练出了走夜路的胆量。
我说过采蘑菇是一种技术活是有依据的,这一个蘑菇季里我起了那么多大早,也没有多大的收获。而王老头儿这个蘑菇季也算是丰收。虽然没捡到过十多年没见过的大块头,但也有五六斤的收获。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到一个问题,蘑菇能一场雨一夜长那么大吗?又不是竹子,有雨后春笋的速度,在下一个蘑菇季里一定要找到这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中国人就是讲究,春节总是吃最好的食物,我也不例外。天花板蘑菇,之前我也没舍得尝一尝,留到春节。东北菜,小鸡儿炖蘑菇。我特意挑点儿个头较小的磨菇丁,也是最鲜嫩的,用热水泡开,清洗干净,放进炖鸡锅里。说起天花板的香气真是浓烈,平常下雨天,下雪天都会释放出它特有的香味儿。到了伏天或数九天,它也能放出那种特殊的香味儿。看来王老头讲的王爷找蘑菇的故事应该确有其事,因为王老头儿说的下雨天、下雪天、阴天反潮他就会提前散发出香味儿来是千真万确的。说的摸一把,一天手上不断香味儿也不算夸张。只要不勤洗手,手上的香味真能香上大半天。这用温水一泡,香味儿更浓了。炒菜炖肉的气味儿也无法掩盖他那特殊的香味儿。大块朵颐,一顿下来只剩鸡肉天花板被挑个精光,说不太清楚口感似乎不比别的蘑菇好多少,只是香味特殊。
正月初六去登老道山。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路过王老头儿家门时,正好他也出来想去登老道山。路上说到小鸡儿炖天花板,老人直喊:“瞎了,瞎了哪有你这么吃的?”我很诧异:“这样吃有错吗?”他这才给我科普了天花板的吃法。所以我才知道什么叫暴殄天物。“我告诉你几种吃法吧。”他清清嗓子提高语音说道:“第一种吃法就是小鸡炖天花板蘑菇,用温水泡是对的。只一个中等个头儿的天花板蘑菇就足够了,最多两个。你泡那么多,太多了。泡发后洗干净,用大针挑成丝放入炖鸡中,泡天花板蘑菇的水澄清后把清水部分加入鸡汤中。出锅时蘑菇香就足够了。”他说的满口留香,时不时用舌头舔舔嘴角。“第二种是炒拆骨肉,像炖鸡一样挑成丝加入炒肉中。”他边走边说,也不觉得上气不接下气。“第三种是炖鸡蛋糕子,一般少半个中等大的天花板蘑菇就够了。最好用伞的部分,用手碾成粉末,加入蛋糕中就行了。”“照你这么说,天花板蘑菇只是做调料啊。”“我说不是调料,这么好的东西就是吃一个味儿,哪能往饱里吃呀。”听他这么说,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人们只买几个就行了,原来是这么吃的。
新的蘑菇季里,我按自己推算的时间规律上山发现果真正确。蘑菇毕竟不是竹子下雨就雨后春笋,当然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第一场雨后,你上山也不会有蘑菇的。他要经过两三场雨的酝酿,才会发出蘑菇丁来。然后还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才能长成漂亮的天花板蘑菇,它的伞才会开到十几二十公分大小,平得像板,洁白洁白的一块一块圆形平板,像极了家中的顶棚板。他的菌柄则是如保龄球一样粗大的柱状,那特有的流线美感是没什么能与之相比了。王老头看我掌握了技术,他也不与我争着到北山这两个圈上来了。当然有时还能够遇到一块儿的,记得也是暑假,我们又在第一次相见的地方见到了。于是,我们又坐在那块平整的大石头上聊天儿。各自说起自己的收获和经验。他终于说出了多年来不被人知的秘密。他家里的墙上常年挂着一串天花板。伏天数九天,经常满屋的香味儿。到了开春以后,只要阴天下雨,他都会释放出这种香味。老人家总结出了经验,明天有雨,今天它就会提前释放出这种独特的香味儿。如果山上温湿度条件充足,那就会上山采蘑菇。常人总是雨后上山,而他是雨前上山。被他找过,再下雨,雨后上山的人只能找到少数的新冒头的蘑菇丁。这样就算有人知道蘑菇圈在哪,也找不到大个头的蘑菇。当然也没有人发现王老头儿什么时间到蘑菇圈上去寻找。我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每天都关心天气预报一般前场雨过后三四天上山。大多数人是不认为有蘑菇的。要么也是下雨的前一天,或者利用中午上山去寻找。当然现在的天气预报要比他靠天花板蘑菇释放特殊气味儿准确的多。自那时起,北山的两个圈基本是我的私人蘑菇圈了。有时同事要我带他去,我也带他们去。这样知道蘑菇圈位置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不分时间,什么时候都去。再后来我也采不到更多更大的天花板蘑菇。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谁也不差那几个卖蘑菇钱,所以大多捡到天花板蘑菇的人都想自己留着吃。过去都是有钱人吃天花板蘑菇,而现在你花多少钱都难淘到了。近两年,虽然去采过几次,但是收获很少。
虽然解密了天花板的一些特性,他的神秘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几个圈?而且都是几百年的老圈了。他为什么会在下雨变天的时候释放出浓烈的香味儿?更有它到底是哪科哪属哪种的蘑菇。这些我不知道,王老头儿一直到九十多岁离开时也没能弄明白?为什么下雨变天它会那么香。
下一个蘑菇季就要到了。哪位朋友想采天花板蘑菇,约我哟,我会与你一同去探秘天花板蘑菇。
其实,我采蘑菇也有瘾。
来源:青龙山中学
文:刘中山
编辑:韩牧仁
初审:李子阳
审核:王爱国
终审:闫春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疫情防控最新动态